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5710阅读
  • 161回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7-02
— 本帖被 开心果9797 设置为精华(2009-01-15)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上净下空法师讲解(录音整理,仅供参考)
  前言: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话解为当代著名高僧大德上净下空法师尽毕生精力大力提倡的,此书乃成佛解脱之经,导归极乐之路,历代高僧大德都极力弘扬的经典著作。望有福德因缘见到此书的朋友能珍视此机会,摒弃世俗妄想,认真参悟其中所阐述的人生道理,进而明了人生真谛。此书在此仅共参考,不代表任何个人观点,与起点中文网也任何无关联。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印度)寂天《入菩萨行》
  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莫怀疑,莫间断,莫夹杂,尽此一生必生净土。
  佛所行处国邑(注一)丘聚糜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厲(注二)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務(注三)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欺弱,各得其所。
  一九九一年仲夏贡录大乘无量寿经净空
[ 此贴被开心果9797在2008-07-30 12:31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7-02
注一:




【名】本义:国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




①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②国都,京城〖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张衡《东京赋》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③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④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⑤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⑥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⑦居民聚居的地方〖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二:



(2)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3)
同本义 [rubstone]
段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字亦作厉、作砺。”朱骏声曰:“精者曰厎,粗者曰厉。汉书地理志,述禹贡砥厉砮丹;诗公刘,取厉取锻,礼内则,刀砺;西山经,苕水其中多砥厉;中山经,阴山多砺石。”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
(4)
祸患;危险 [trouble;danger]
降此大厉。――《诗·大雅·瞻昂》
(5)
又如:厉阶(祸端)
(6)
恶鬼 [evil ghost]
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年》
(7)
疠,瘟疫,传染病 [pestilence]
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漆身为厉。――《史记·范蔡传》
鲜不为厉。――文天祥《正气歌》
(8)
河岸,水旁;边 [side]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诗·卫风·有狐》
(9)
带,衣带的下垂部分 [band]
垂带而厉。――《诗·小雅·都人士》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
带之垂者谓之厉。――《小尔雅·广服》
(10)
通“癞”(lài)。恶疮 [favus]
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史记·刺客列传》
(11)


(1)


(2)
磨,磨快[sharpen]
厉,磨也。――《广雅》
砥厉廉隅。――《礼记·儒行》
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荀子·性恶》
砺所以致刃也。――《说苑·建本》
缀甲厉兵。――《战国策·秦策》
束载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厉兵(磨砺兵器,使锋利);厉兵秣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厉身(磨砺自身)
(4)
砥砺,磨练 [temper oneself]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5)
又如:厉行(砥砺操行);厉操(砥砺节操)
(6)
同“励”。振奋 [inspire]
坚甲厉兵以备难。――《韩非子·五蠹》
矫翼厉翮。――扬雄《解嘲》
(7)
又如:厉翼(奖励辅佐君王的左右臣子);厉节(激厉其气节,高其气节);厉武(振奋武备);厉精(振奋精神);厉精更始(振奋精神,从事革新)
(8)
激励,勉励 [advise and encourage]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韩非子·用人》
亲秉旄钺,以厉三军。――陈寿《三国志》
(9)
又如:厉世(激励世人);厉俗(激励世俗);厉诚(激励忠诚);厉崇(勉励推重);厉抚(勉励抚慰);厉志(激励意志)
(10)
连衣涉水 [wade without undressing]
越壑厉水。――司马相如《上林赋》
(11)
又如:厉揭(提起衣服涉水);厉涉(连衣涉水);厉度(涉水而过)
(12)
策,鞭打 [whip]
厉马登高登高堤。――曹植《白马篇》
(13)
警惕 [warn]
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汉书》
(14)
疾飞 [fly at high speed]
鹰隼横厉。――《汉书·息夫躬传》
(15)
害;虐害;损害 [harm;damage]
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孟子·滕文公上》
(16)
得传染病 [suffer from pestilence]
苗死,民厉。――《管子》
(17)
变为恶鬼 [become a evil ghost]
国为虚厉。――《庄子》

(1)


(2)
严厉(威严不随和) [severe;stern]
子温而厉。――《论语·述而》
色厉而内荏。――《论语·阳货》
行峻而言厉。――韩愈《答尉迟生书》
袁正色厉声。――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乘其厉声以呵。――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应元厉声曰。――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声色俱厉;厉言(声色严厉地说话);厉音(声音严厉);厉气(严厉的神色);厉禁(圈定范围,禁止他人侵入。后也用作严禁的意思);厉直(严肃正直);正颜厉色;厉肃(厉然。严肃)
(4)
邪恶 [evil]。如:厉妖(邪恶怪异之物);厉疾(灾疫。厉疫)
(5)
猛烈 [violent]
余寒犹厉。――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
又如:厉厉(寒风猛烈貌);厉风(大风;烈风)
(7)
恶,凶恶 [ferous]
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左传·昭公七年》
(8)
危险 [dangerous]
有厉告自邑。――《易·夬·卦辞》
(9)
味道浓烈 [strong]
厉而不爽些。――《楚辞·招魂》




注三:务( 務 )



[动]

(1) (形声。从力,务(wù)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本义:致力,从事)

(2) 同本义 [be engaged in]

非务相反也。——《吕氏春秋·察今》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战国策·秦策一》

务耕织。——汉·贾谊《过秦论》

(3) 又如:务能(竭力);务精(极力求精;精益求精);务穑(务农);务法(致力于法治);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务外(谓研究学问,只致力于表面,不求深入);务纯(致力于深钻细研,以达炉火纯青);务本(致力于根本);务于东(在东方致力作战)

(4) 操劳 [work hard]。如:务时(谓及时耕作,不误农时)

(5) 谋求 [seek]

不务文字奇。——白居易《寄唐生》

(6) 追求 [pursue]

务采色。——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贪多务得

(8) 热;焐 [heat]。如:务脚(焐脚;暖脚)
[ 此贴被开心果9797在2008-07-02 08:06重新编辑 ]
离线风雨杳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7-02
果果好厉害哦,发的这个还带注解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7-09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释净空法师(讲述)
  佛法常说“一切法不离因缘”。佛教的兴起,因缘无量,无量因缘中当然有一最重要的因缘,那就是《法华》常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重要因缘就是诸佛世尊在世间出现的目的,就是教会我们悟入佛知佛见,我们的思想、见解总有偏差,总免不了错误,这些偏差和错误就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痛苦,因为我们的想法看法偏差错误了,所以我们的道德当然也就错误了。错误的道德就是佛门常说的造业,既然造业,就一定有果报。造业,苦永远在那里循环不断。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
  轮回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是我们迷了才造成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即我们迷惑颠倒了才有了轮回。佛在《华严经》上一句话把这个问题说穿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今天我们直接来讲经文。每一部佛经里面都有“教,理,行,果”四部分。这一部经的文字属于“教”。文字里所阐述的理论、道理属于“理”。另外还有教导我们怎么去修学,怎么样将经论它的理论,它的方法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叫做“行”。
  我们修行有了境界,将自己的境界再来与经论进行对照一下,印证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以及平常对人,对事,对物种种的作法与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一样不一样。这就叫做“证”。
  所以,经里面有教、理、行、果。我们学习有信、解、行、证。往年我们介绍这部经,目标偏重在信经,希望诸位同修听了以后,能生起信心。能够理解经典里面的意趣。而这次我们把中心移在行、证。
  我们学习这部经的每一句每个字如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上。落实在我们的工作中,落实在我们日常处事待物上。这种学习就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受用。
  所以今天我们玄义省略了,直接讲经文。玄义部分可以看讲义,也可以把以前的关于本经的录影和录音,找来听一听,看一看。但是讲经文首先要讲经题。
  本经的经题夏老居士是将宋译本跟汉译本两种会合起来,真是天衣无缝会集得非常完美。将《无量寿经》十二种译本的意思,圆圆满满含摄在其中。
  不仅仅是《无量寿经》的十二种译本,实实在在讲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经题。
  经题好比是纲领,都包含在这个纲领之中。世尊说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离不开这个经题。
  经题真正是佛法大圆满的总纲领。我们从这个题里面能建立起信心,从这个题里面去体会圆满的信、解、行、证。
  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字是古梵语音译。佛教在汉代时候传到中国来,通过国家的支持做大规模的翻译。翻译的工作非常艰难,当时的汉字并不太多,有许多经典上的意义是我们中国文字里面所没有的。于是不得以为了翻译佛经造了很多的字。
  “佛”字就是当时造的一个字。实在讲是“佛陀耶”的略称。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它包含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包含这三个意思。这三个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广!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觉悟。
  觉就不迷,不迷就是成佛了。我们学佛不少年了,有没有觉悟呢?我学佛从二十六岁开始的,到现在七十多岁了。不能说没有觉悟,有那么一点点。对于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太迷惑了。不迷就是不被它所转。
  一般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会生贪、嗔、痴、慢,看到好看的,听到好听的,就多享受一点,这就是迷呀。
  觉悟的人好的不好的都是一样,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为什么都是一样的?“凡是有像皆是虚妄。”好看的是虚妄,不好看的还是虚妄。所以它们是平等的。
  心不会被外面的世界所转了就是觉悟。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要反省要检点自己真的有没有觉悟,到底觉悟到了什么程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去测验自己,到底有没有功夫。如果听到人家赞叹就生欢喜。听到人家辱谤就心生难过。不得了呀,还是在搞六道生死轮回呀,这怎么得了呢。
  功夫就在接触外面境界,不论是世法是佛法,都能够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这才叫做真正的学佛!我们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是接受“三皈依”。“三皈依”我们讲的很清楚很明白,皈就是回归回头啊,你到底回归了没有?你有没有依靠?
  如果形式上的三皈做了那么个仪式,而实际上没有回头,还是没有依靠。这个皈依就是假的,有名无实。
  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我们这三条有没有做到,这三条都在这个经题上。可见得这个经题的圆满。自觉之后才能觉他,觉他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那为什么要觉他?自己认真学,我不去觉他,觉他就是教化众生、度他。我读自己就好了,何必要去度人呢?等我成就了再去度人行不行?
  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实实在在地说你就成就不了,为什么呢?自觉破烦恼障,觉他破所知障。你烦恼障破了,你成了正觉。那个境界就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地位。在圆教里面讲是七信位的菩萨,圆教是七信以下,别教里面讲是三贤的菩萨,没有登地。
  这就是说,你不发心帮助别人,你就不能破所知障,所以要想成就,一定要发心自度度他。全心全力地帮助别人学佛。知道多少就帮助别人多少,决定不吝法。这个功德利益就殊胜了。二障破了之后,那你就是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
  《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因为你已经超越十法界了,你已经证得一真法界,那怎么会与不破二障相同?但是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还要不断地自行化他,必须将无明破尽,无明就是妄想,断得干干净净的时候你就觉悟圆满了。你就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了。
  此佛字指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么这部经是他说的,惟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才能有能力为我们宣扬究竟圆满的大法。
  我们读这部经就能够深深的理解。这部经不但是释迦牟尼说,而且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说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净土。所以此佛说,与一般经典里的佛说不一样,是一切诸佛如来都说这部经典。这个佛说的意思就特别特别的深广。
  寓强:看了后先请您收到书架,觉得好就投两张票票,觉得不好就拍两块砖砖,寓强在此拜谢了
  <a href=http://www.qidian.com>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7-11
第二个字“说”字,“说”就是说法,古时候“说”与“悦”同一个字,但是念的时候有分别。我们读《论语》,《论语》学而第一,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实际上念“悦”,意思是喜悦之悦,也就是人喜悦他就说,不喜欢就不说话了。
  佛是以度众生为本愿。看到众生根机成熟,能够接受这个法门,非常欢喜,无比欢喜。我们冷静地思维是可以理解的,佛想帮助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能成究竟圆满佛。而实际上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什么叫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不成佛不也一样吗?
  跟大家说两者大大的不同,不成佛就有烦恼,就有妄想,就有灾难苦楚。佛经上常讲:生、老、病、死苦。诸苦你都没有办法离开。成了佛之后,这个苦永远脱离。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苦统统舍掉了。这就是成佛的好处。第二个好处不成佛对于宇宙人生一片茫然,一无所知。成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踪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
  而且明了不是想象的,不是推测的。我们一般世间这些年灾难很多。中国、外国预言的书也很多。都预测未来的种种灾难。这些都准不准吗?不见得,为什么不见得呢?因为他们的预言都是推算的,如果算错了就不准了。
  佛给我们说的准极了,为什么呢?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哪有不准确的道理?佛出世在三千年前,三千年来现前的社会,佛是了如指掌。讲的太清楚太明白了。《楞严经》里面讲我们现在社会的状况。说得很详细,没有错。末法时期正是指我们这个时代。
  五五百年之后,这个时代“斗诤坚固”。国家与国家斗,这个社会团体与团体斗,个人与个人斗。夫妻两个还吵架呢。所以今天斗争有什么稀奇?如果没有斗争,佛说的话不就讲错了?
  佛又告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些邪师就是魔子,魔孙。专门来破坏正法的,人数之多,多如恒河沙。
  在这个时代我们接触的正法,真的像经上所讲的,要有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你才能遇到正法。遇到正法能够精进不退的,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但是遇到正法的人退心的太多了,为什么他会退心呢?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这三个条件有一个不具足,他就退心了。所以我们要想在道业上保持不退转,你就要特别提高警觉。
  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差一点,还不要紧。如果缘殊胜就行。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又叫《四帖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里面告诉我们,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图、三辈、九品都在遇缘不同。遇缘重要呀,如果缘殊胜,我们的善根,福德差一点,都可以达到上上品往生。善导所说与大、小圣不相干,大圣就是菩萨,小圣就是声闻、缘觉,都在遇缘不同。就是说凡夫都可以上上品往生。
  什么叫做缘?每一天读经不中断,每一天念佛不中断。在过去有个念佛道场:苏州灵岩山,,印祖的道场。这个道场长年佛七,天天打佛七没有中断,这就叫缘。一个人走进念佛堂念佛,一年天天打佛七不中断,心里想着佛,口里念着佛,他当然成佛,缘殊胜。假如他念了两、三年佛,到别的地方一打转退心了。
  听听这个人这个说法,那个人那样说法,他就改变主意了。岂不是遇缘不同?念佛如是,参禅,学教也没有例外的。所以法师研教最殊胜的缘,我想真的有志同道合的,向世界上弘扬大乘佛法,应当让所有讲经的法师在一起平常每天研究讨论,晚上天天讲经。古时有讲寺,专门讲经的,天台、贤首都是讲寺,一年天天不中断,一部经锲而不舍。一遍遍反复的去讲解,不断地去深入。那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从解门里面得定、开慧,他就成功了。
  像古时候清凉大师在五台山。那是专讲《华严经》的。他老人家一生讲了五十遍,我们后人看到这个传记,羡慕德不得了。如果是一个想学《华严经》的,到清凉座下去听《华严经》,听五十遍。他怎么会不成就呢?决定成就。
  《华严经》那么大分量,一天讲八个小时,就是世尊当年在世所说的“二时讲经”,“二时”是古印度二时。古印度一昼夜是六时,昼三时,夜三时。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一天六时。
  它的一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四个小时,二时就是八个小时。释迦牟尼当年在世一天讲八小时,每天上八个小时课,他心里还有什么妄想?没有妄想了。这是讲缘殊胜。
  我们现在一天几个小时心地清净听经,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妄想就差劲了。所以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今天我们修行不能成就?为什么我们这个心很容易动摇?道理就是在这里。我在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的那个时候,慈光图书馆办了一个大专佛学讲座。
  蔡荣华居士是那个讲座第一届的学生,大专讲座第一届四个学生。所以我跟他们非常熟悉。世间无常,蔡荣华过世了。我看他在学校念书,看他学佛,看他就业,看他退休,看他过世,无常啊。
  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佛是教我们成究竟圆满的佛果,不教我们成阿罗汉,也不教我们作菩萨。这样的根性到哪里去找?实在说,这样的根性不是没有,是缘没有。所以我希望能有个弥陀村,是我们共修的缘。每一天在这个地方念佛不间断。那个好,我们今天非常受用。念累了我们就休息,休息好了我们就再念,日夜不间断。
  我在澳洲有个小道场,最近在打佛七,此地有十几位同修去参加,我那个念佛堂旁边现在是个流通处。将来我把流通处搬出去。这个地方我就准备做通铺。就在念佛唐隔壁,念累了就到哪里休息。休息好了赶快到念佛堂接着念。我们提供这个因缘,我们采取报名进去,这一报名就终年进念佛堂。
  我们在这个念佛堂一心一意就是求上上品往生。我这个念佛堂要题“上上品念佛堂”,只要四十八个人,真正志同道合,为了坚定信念,念佛堂晚上讲经,能够连续讲上三年、五年之后。就不要讲了。大家统统清楚理解了,所有的疑根都拔出了。
  你要想想,四十八个人都成佛还得了呀!四十八尊佛,不得了呀!缘殊胜。我老了要进念佛堂。这些年轻的法师组成弘法团,我鼓励你们去做发心弘法利生的工作,尽心尽力去做。到七十岁你就可以退休进念佛堂念佛,做自己的事情。有这么两个道场,解行并重,就能把佛法兴旺起来。
  这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佛度众生。看到众生缘成熟,生起无量的欢喜心。佛给我们做增上缘呀。我们要发这个心呀。那我们做什么样的功德是最大的?最有意义,最殊胜的功德,无过于组织弘法团,建上上品往生的念佛堂。这个功德第一!无量无边!
  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也讲“佛说”这两个字,他说“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为说难信之法”。净土法门叫难信之法。帮助这些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种欢喜没有办法形容,所以佛才说了。藕益大师说的非常正确!这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看到根性成熟的人没有不宣说这个法门的。所以佛对众生苦口婆心,应机说法。这就是“佛说”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7-11
下面是“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车。古时候大车就是四匹马来的车,能坐十几个人。小车就是羊拉的,鹿拉的,那个只能坐一个。佛把这个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学。帮助你成就达到某一个阶段。达到近程的目标就是小乘,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远程的是大乘,帮助你超越十法界。它的用意是比喻“运载”的意思,帮助众生从烦恼、生死这个境界超越,达到菩提涅磐的彼岸。
  本经是大乘法。古大德在注解里告诉我们,这个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里面的一乘。一乘法是什么?一乘法是成佛的。世尊在晚年讲《法华》,在法华会上,他老人家向大家宣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真正说明他的本怀,他教化众生,心地真正是平等,只有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教你作佛。一定要教你作究竟圆满的佛。都是在一生当中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
  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二乘就是小乘、大乘。都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清凉大师听佛这个说法,他老人家有所感悟,我们在《华严疏钞》里面读到了。他说“三乘学者,有因无果”,跟佛《法华经》上讲的一个意思,成佛才是果。不成佛没有那个果,是假的不是真的。本经是有因有果,了不起呀。
  这样的经有几种呢?除了这个经之外,《华严经》、《法华经》有因有果。所以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公认《华严》、《法华》是一乘教,一乘法。在大乘之上。另外还有一部经《梵网经》也是属于一乘法。一乘经在中国古代祖师大德们公认的只有这三种。本经一乘当中的一乘。为什么呢?《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成佛。本经字字句句都是讲究竟的佛果。《华严》所归,归于《无量寿》。
  所以古人才说这部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无上乘。我们今天有幸遇到这个经典。不能不说是多生多劫,可说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有一些遇到这部经还不相信的,为什么呢?难信之法呀。人一接触就相信了,那佛讲难信之法。就讲不通了。一般大家都能相信嘛,这有什么难处呀。一般人难信,一般人学了之后就退心,确确实实如佛所说。起信念佛是因,念念作佛就是果!
  “因该果海,果徹因源”这个教法真正不可思议。这是大乘的意思。佛又在经上常常提示我们,像《华严》所讲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所以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佛,佛的果报就现前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7-12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一个真正如法的念佛堂非常重要,比什么都重要。如法的念佛堂就是选佛场,到那里去就是作佛的。这是大乘一乘法的意思。
第四小段“无量寿”。“无量寿”梵语叫阿弥陀。这个意思也是佛在《弥陀经》上说的。将阿弥陀翻成无量光、无量寿。其实梵文的本意,“阿”就是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本意就是无量。就是一切都无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福报也无量。甚至财宝也是无量的。
没有一样不是无量的。要细说一毛孔无量、一微尘无量,一切诸佛如来在一毛端上讲经说法。毛端没有放大,诸佛菩萨也并没有缩小。这完全是《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没有一法不是无量。任何一法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全体。本经是《华严》的浓缩,是精华之所在。《华严》所讲“六相十玄”,本经也是流向十玄,而且是字字句句里面都圆满具足六相十玄。
所以无量就不好说了。世尊举了两种无量寿跟无量光来代表一切无量。“光”光明遍照,照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佛的光明遍照。也就是所谓的空间,光明代表空间。
寿命代表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时空合起来就是宇宙的全体。这里面万事万物一样也没有漏掉。佛用这两个意思来解释略说无量,也说得非常圆满。古人对我们讲一切无量当中,寿是占第一位。这个我们可能可以理解。如果一切无量都得到了,没有寿命受用还不是一场空?因此,就用无量寿来解释阿弥陀。
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位伟大的导师,他的德号就叫做阿弥陀佛。显示出这一尊佛从因地的愿行一直到果地上的成就,成就之后他所施设展开的事业,帮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个不可思议。
这个是显示出真实无量的无量。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才能够得其一、二。我们的受用就无有穷尽。受用表现在你的“信、愿、行”,深信不疑绝对不会动摇。切愿、愿力的坚强也不是任何能够诱惑的。你的信、愿、行成就了。
第五小段“庄严”。“庄严”就是美好,美好到极处。本经我们读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妙土指什么?如果说是指极乐世界那就只对了一半。另一半就是我们现前居住的地方,你的境界一转过来,这个地方就是妙土。
跟诸位说这里是相似的妙土。天台大师讲六即:相似即、分证即,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的妙土。一向专志就是能庄严。只要你能做到一向专志,我们现在这个土就变成相似的净土,境随心转嘛。
东晋时代,远公大师在江西庐山建东林念佛堂,当时他那里念佛的地方就是妙土,为什么呢?每一个进去的人都是一向专志。本经讲的修行的方法“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居住的环境就是妙土,就是净土。正是古大德所说的“心净则土净”。这一个道场人人都是清净心,人人都忆佛念佛。他这个道场怎么会不变成净土?种种殊胜庄严,种种瑞相自然现前,感应不可思议。
那么又说到“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那么这句是显然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十方所有一切刹土这里面众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人都是清净心,个个人都是忆佛念佛。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大道场。
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赞叹就代表了所有一切诸佛都是这样赞叹。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凭他这个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没有一个心地有杂染的。个个都是心地清净。这个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都找不到。
十方佛国固然有非常庄严的,非常清净的,里面多多少少还有几个打妄想。哪有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百分之百没有一个不清净的。心不清净不能生净土!不是你念佛了就绝定往生净土,念了半天佛号,心里面还是妄想不断,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果然心地清净,一天念十声,二十声也行。
如果一次就是十句阿弥陀佛,连续念十声,要一个妄念都渗透不进去!这个念就叫“净念”。念十句里头不夹杂,不打妄想。这个就是净念。每一天念九次,一天都不断。那就叫“相继”。符合经上所讲的“净念相继”,一天九次是最少的次数越多当然更好了。这个方法容易摄心。
所以西方净土的殊胜在此。也就是阿弥陀佛接引的人条件就是清净心。用什么方法达到清净心都可以,即便修习其他大乘佛法的人,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发愿往生统统都可以去。阿弥陀佛这个门大开呀,并不是说你不念阿弥陀佛,我就不接引你,没有这个道理。
只要心地清净随便修哪个法门统统都行,都能够往生。我曾经在澳洲他们的一个论坛里面,里面有很多宗教团体。有道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统统都有。我就同他们讲无论修学哪个教,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统统接引你们。我们是平等法,没有种族歧视,这个法门了不起呀,没有排斥呀。何况我们修学不同的宗派。这才叫真庄严!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无比的殊胜。那么前面所说的“大乘”,“无量寿”,“庄严”,都是我们的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是我们所希求的果报。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怎么样获得呢?经题下面就提供我们方法了。诸位要注意了,前面所说的,我们真想呀,真想要在这一生得到呀。
那无量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我们这一生就无量寿。这一生决定不死。死了哪还能叫长寿?决定不死!净宗最殊胜的:不死!要记住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忏悔消除业障。业障要是不消除那就是障碍。什么是障碍?忧虑、烦恼、牵挂、病痛这一切苦痛烦恼都是障碍。
消除障碍消业障,就要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心清净。下面要讲的“平等”。保持清净,清净就是没有污染,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好恶就被污染。就决定有障碍!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往生不生病?晓的什么时候走,好像跟佛有约定一样,到约好的时候佛就来接自己。而且不生病没有痛楚,或站或坐,非常自在。
过去道源老和尚给我们讲一个往生的故事,都是真的,有个人往生的时候,他说:“大家曾经见过或听说过坐着和站着往生的吗?”大家都说:“有。”他就说:“倒立着,头朝下脚朝上,这样往生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大家回答:“没有。”他就倒立着往生了。看看有多潇洒,多自在。那他为什么做得到?因为他心地清净,无丝毫杂染,他得自在了。
日常生活中得自在,往生也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所以他是活着走的。到那边没有死呀。他不是死呀,只是这个身体不要了,换个佛的身体。哪里是死?丝毫痛苦没有,快快乐乐,清清楚楚!换的身体比现在这个身体殊胜太多了!
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清虚之身,不坏之体”身体随心所欲,变化无穷。像世尊在经上讲“千百亿化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千百亿化身。你才同时能够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同时听闻无量诸佛讲经说法。
我们今天学得好辛苦,学了一辈子,一部经都没有办法学通。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小时所学的,我们这个地方学十万年都学不到!绝对是真实的不是虚妄呀!在那里一个小时你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讲经说法呀。所以要开大智慧,要开究竟圆满的智慧。
你说不往生怎么行?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条件呀。非求往生不可!不往生全靠你自己修行,修到你断见思烦恼出三界。再破尘沙无明出十法界。那好艰难好辛苦的很不容易!在时间来讲真的是无量劫!还未必能成就。纵然超越了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从圆初住在征得圆满的佛果,还要经历三大阿僧衹劫。
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就证得了,绝对是真实的!有人听了会怀疑这话,说《观无量寿经》好像不是这个说法。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花开见佛呀。没有错,《观无量寿经》上是有这样说法。但是你要明了佛为什么说这个话呢?我们学佛要依凭哪一部经?我们所凭据的决定是这部《无量寿经》!而且是《无量寿经》里面的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净土。净土三经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四十八愿,那我们就不能相信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论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你下下品往生要修十二劫!你才能花开见佛。是不论加持呀。这个意思里面有密意呀。说明了西方世界无比殊胜。
你在他方世界,就以这个境界来说,下下品往生的那是凡夫呀。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所以带业往生,烦恼没有断呀。十二劫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是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呀。是圆教初住的地位呀。
如果不是在西方世界,一个凡夫要脱离六道,要超越十法界,证得圆初住。《华严经》上所讲的要经历无量劫!因为退转的时间太多了。进的少,退的多,有退缘。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只有进缘!所以十二劫就成就了。十二劫比无量劫,这个时间缩短了非常大了呀。这说明西方世界的无比殊胜。
而实际状况呢,看看四十八愿所说的,这是净宗第一根据!阿弥陀佛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古德注解里说阿惟越致菩萨最低的地位圆教七地,最高的就是等觉菩萨了。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地位就是七地以上到等觉菩萨这个位置。所以说这叫难信之法呀!
十方世界声闻、缘觉、菩萨听了都不相信呀。你看看他们修行多么辛苦呀,而得的果报小小的。你这个是轻而易举,真的叫一步登天呀,马上就能证到七地。人家听了不服气嘛。可是不服气也没有用处,你为什么会证到这么高的果位呢?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
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我们自己只要具足信、愿、行。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我们就具备这个条件了呀。再加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宏大愿力加持我们,这是他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么高的品位!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的呀。
查遍《大藏经》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说法了。只有《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们要坚信呀!依照这个法门修行,我们亲眼看到的,真的有站着走的呀。有坐着走的。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呀。这还假的了吗?
过去我讲经的时候,有一位居士告诉我,台南将军乡,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念了三年站着往生了。没有生病呀。这个老太太心地非常善良。平常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家庭环境也能过得去。儿孙很孝顺。所以她是万缘放下来学佛。
最初也不懂得什么是佛。反正是见到神像也把它当佛来拜拜。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神佛不分呀,到处去拜。她往生的三年前,儿子娶了个媳妇,这个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劝婆婆不要去到处拜,专门在家里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个婆婆很有善根呀。接受了她儿媳妇的劝告,不再拜神了,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
往生这一天是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她告诉她家里人,你们先吃晚饭不要等我。我要去洗个澡。儿子媳妇很孝顺呀,还是在那里等呀。她真的去洗澡了。洗澡很久都没有出来。家里人就到里面去看看。
她是洗了澡的,家里有个小佛堂,她穿的海青整整齐齐拿着念珠站在佛像那里,走进去一看,她已经往生了。站着往生的,这没有几年前的事情。还有一个我在美国旧金山,有个老太太坐着往生的。在美国生活很辛苦,夫妻两个都要去赚钱养家的,如果有小孩,多半都要把自己的母亲接过去,给自己烧饭,带小孩。
所以她在美国很辛苦的,她是个念佛人,所以儿子媳妇上班了,孙子上学了,她就一个在家里念佛。倒很清静没有人打搅她。也不晓得念了多少年,具体多长时间不太清楚。
走的那一天的第二天早晨,家里人才发现,估计是晚上走的。家里人发现老太太今天早晨没有起来。本来都是她起来烧早饭。今天早上没有起来烧饭。大家起来看厨房没有人烧饭。
于是就觉得老太太今天睡觉睡得怎么这么晚。就去开她的门,门打开之后呢,老太太是盘腿打坐,坐在床上。再一看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
最难得的是,这个老太太还有遗嘱。不但有遗嘱还有儿子,媳妇和孙子的孝服也准备好了。都是她自己做的,一份一份摆在床面前。预知时至呀。她早就做准备了。坐着走的,都是最近的事情呀。
所以只要清净心,我们就能做到。为什么还要把那些拉拉杂杂的事情放在心上呢?一定要学清净心!清净有这么样的好处呀。真正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前途是一片光明。所以一切世俗的东西统统不要放在心上,见如不见,闻如无闻。时时刻刻保持你的清净心!如果做不到说明心还是不清净呀。那什么时候放下呢?现在就放下!根本就不要理会。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07-12
这部经真的很殊胜!真的不是虚妄的!希望大家耐耐心心得看看,一切烦恼真的就没有了哦,真的!你就是第二个,第三个开心果果了。每天果果都会更新的,以后还要出版,和小说一起,免费的出版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8-07-13
  第七段“平等觉”,平等心、觉悟的心。平等就是真心,就是真性,就是真如,品等就是不二法门。我们现在要认真学习.
  把我们的观念转过来,知道万法归一。一就是平等,二就是不平等,万法一如。所以要修平等心,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那么生活中要不要分别呢?要分别,这个分别因为是他分别,他执着,我们应对他。他说这个是这样,我们也说是这样。是他分别,不是我们分别。我们的心里没有这个念头,没有分别心。
  随他分别,随众生分别而分别,随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心里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我们修清净平等觉的方法。有分别、有执着就是凡夫。六道怎么来的?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呀。如果没有执着就没有六道。
  你还有分别、妄想,没有执着了,就没有六道了。有妄想,分别也没有了,那你就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就是妄想与分别呀。超越了十法界你就进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里还有妄想,已经不太碍事了,但还是要断掉!
  妄想就是无明,就是《华严经》所说“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那就圆满成佛了。所以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实的,都可以应变的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你就要放下这些啦,真正做到清净平等觉。
  本经是平等普遍觉悟一切众生,就是叫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部经叫平等经呀。这个法叫平等法。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也是一切诸佛的正觉。只要成佛都叫平等觉。佛与佛平等,佛佛道同!因为妄想、执着、分别统统断尽了呀,现的是平等相。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7-14
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经开三分,我们也把它省略掉。过去讲过很多,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要在经文里面,学习的是哪些?这是这一会,我们特别着重之处。
  佛经开端,总有『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的含义,非常深、非常广,实实在在说之不尽。什么叫做「如是」?古大德给我们说明的,最简单的说法,「如是之经,是我亲自闻佛所说」,这个是最简单的讲法。「我」是谁?阿难尊者自称。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没有记录,跟中国孔老夫子当年在世讲学一样的。佛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学生们,觉得老师一生所说的,对于一切众生实在是太重要,不能让所说的,就在这一代当中淹没了,不能再传下去,多么可惜?所以学生们开会来讨论,怎样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流传永远,于是才有集结这个作法。
  在集结经藏的时候,完全要依靠当时人的记忆。诸位晓得,佛说法四十九年,现在有哪一个人,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你能够记得住?尤其是四十九年前讲的经,你还能记得吗?恐怕在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一个人。别说四十九年,九年前讲的东西,恐怕你都忘得干干净净,都记不住了。好在佛弟子当中,记忆能力特别强的阿难尊者;阿难确实这个能力很殊胜,听一遍之后,永远就不会忘记,所以集结经藏,大家就推选阿难出来复讲,把世尊一生所讲的经,重复再说一遍。就好像我们现在复小座一样,复讲一遍。听众都是这些大阿罗汉,都是佛的大弟子们。他们这些人来听,听阿难说,给阿难作证。第一次集结,五百阿罗汉,五百人来听阿难复讲。五百人当中,有一个人提出意见说:「阿难,这一句话,好像佛不是这样说的。」那就要删掉,就要删改,不是多数赞成就通过了,不是的。五百个人全体通过,这个才可以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传之于后世,一个人反对都不可以,这是取信于后世。后世人得到经典,起尊重之心,阿难复讲,如佛所说没有两样。所以经的开端,「如是我闻」。这个里面还有很多的意义,诸位可以参考古大德的注解。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本宗来说,「如是」的密义。「如」就是真如本性。世尊一生所说,就是说明自性的体、相、作用,这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佛就说的这个,用一个字来代表,「如」字。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是从理上讲的,相是从事上讲的;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理事不二。佛给我们说明这个大道理,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经文一开端,就用如是,真的是把总纲领提出来了。如果有人问:你们佛教经典那么多,释迦牟尼佛到底说了些什么?你就给他说,「如是」而已。你要问「如是」这两个字,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7-14
要详细的解说,这一部《大藏经》就是讲这两个字,确确实实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超越如是以外,所以这两个字的意思无尽的深广。
  就本宗来说,古德也有这么个说法,「如」是讲「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这个说法也说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观无量寿佛经》所说明净宗依据的原理。确确实实,净宗基本的原理,就是这两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换句话说,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一个人没有心?你既然有心,所以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说本来成佛?是心是佛。宗门的话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明心就见性。见性,心性就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为什么心跟性都是佛,何必说两个字?两个字当然有两个说法。通常讲,性是心的本体,心是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心,心有体、有用,从体上就叫它做性,从作用上就叫它做心。有的时候这个体用,用一个字说,说心也可以,说性也可以;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是讲体,一个是讲用。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既然我们本来是佛,那现在不是佛,为什么不是佛?我们把心性迷失了。这个经上讲失掉了,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决定不可能真的失掉。纵然你变饿鬼、变畜生、堕阿鼻地狱,你的心性还没有失掉,还在,迷了;自己有真心、有本性,而不能觉之,不能够觉察,是这么一回事情。迷了以后,我们就不叫做心,也不叫做性,那叫做什么?在佛法里面叫做识,叫做情,情识。情识就是心性。心性迷了,换一个名词叫它做情识;觉悟了叫它做心性。
  心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它?佛告诉我们,心性之体是空寂的,它不是一个物质,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它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从哪里来的?心性变出来的。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这是我们真心所现出来的。现出来的境界,为什么这么复杂,有这么多的变化?那个变化是识变的,迷了才有这么多变化。十法界里面,从上面说,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愈浅,都是迷失了心性。如果不迷,不迷他就是佛,他就不是凡夫了。十法界里面也叫凡夫,佛经里面称为外凡;六道里头是内,六道里面凡夫,通常称凡夫,也不加内;但是六道以外,十法界这四圣法界,我们称为外凡,还是凡夫,没见性、没恢复本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净宗成佛、修行,这一生成佛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地,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现在我们迷了,如何破迷开悟?恢复我们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佛。所以净宗的修学方法妙绝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以这一个法门最究竟、最圆满、最奇特、最直接、最稳当、也最快速。这个方法是什么?是心作佛。怎么作?念佛就是作佛。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教给我们「忆佛、念佛」。口里面念佛,心里面想佛,你就是在作佛。想佛怎么个想法?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庄严,想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当中的修行,想佛在果地上的成就,想佛度化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殊胜功德。常常想这个好,你的心就是作佛。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7-14
因此,《无量寿经》不能不熟。我教给诸位的方法,一开端,我们就把这个经,用一年的时间念三千遍。如果一年的时间不够,两年、三年,足够了。三年的时间足够了,念三千遍,念熟。念熟了之后,你就能够做到忆佛,你才真正能作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要想别的,完全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怎么个想法?经典里面所说的,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想经里面的境界,你就是在真修行,你就把这部经理、事、性、相、因、果、依、正,种种功德,全部落实在你生活当中,你都做到了,那你怎么不作佛?这就是「是」。完全与「如」相应,也就是完全与是心作佛这个原理相应。你看,这个法门多么殊胜。念佛成佛,是有理论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这样殊胜的法门,阿难尊者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如是」两个字,我们要这样学习,要把全经的道理、方法、境界,都落实在我们的心想之中,这个是千经万论,信解行证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经文开端,就提示出来。
  下面这个『一时』,是讲时间。没有写上年月日,写「一时」,一时有味道,你要能够进入一时,给诸位说,过去、现在、未来,你统统都明了了。我们一般俗人说:神通广大,知道过去、未来。他为什么知道过去、未来?他生活在一时里头。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过去、未来?我们生活在三时里面,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三时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事情忘掉了,未来事情一无所知,现在也糊里糊涂、也搞不清楚。我们想学佛,怎么办?学佛要过一时。「一时」怎么过法?我们要懂得、要明了,虽然做不到,理跟事实真相不能不晓得,要晓得。
  「一」就是如如不动。佛法里面所讲的「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一了;一是真的,二是假的。《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二就变成十法界了。一是觉,一就是如;二就不如,二就迷了。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家语。什么叫三心?把一变成三,一心变成三心。一心是真心、是真如。三心是什么?心意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意,前面六个称识。本来是一心,现在变成八识,八识也叫做三心。为什么有二意?二意的作用最大;八识里头八个心,二意作用最大。二意:意根就是末那,末那是执着,坚固的执着;第六是意识,意识是分别。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是这个东西在作祟,这是迷了。怎样才能够恢复到一?你看禅宗,禅宗明心见性,那就看到一了。宗门里面常说,「识得一,万事毕」。你哪一天入了一的境界,什么事都没有了;六道的事情没有了,十法界的事情也没有了。只要你能够证得一,你就到一真法界了,到一真法界里面,给诸位说,时间就是一时。
  我们现在的时间也是一时。近代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就说过,他的着作里头有。爱因斯坦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他这个说法了不起,他怎么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我们不晓得他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当然他没有见到,可能是他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的。科学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数学,所以「数学为科学之母」。高深的数理上,推理出来的时候,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7-14
东、西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都有一些预言推测未来。预言怎么产生的?预言是推理,多半从数学上推理。推理未必完全正确,但是如果你人能够入定,真正得到定,在禅定境界里面,突破了时空,也就是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统统见到,证明了爱因斯坦所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未来的事情,你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样说出来,一点差错都没有了,这是最正确的预言。
  一时,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深。一时才是真的,给你讲出年月日是假的,那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佛法给你讲真话。经典,虽然佛是依二谛而说,这个二谛就是,真谛是佛所亲证的境界,这是真谛;随众生知见而说的,这叫俗谛。一部经里面,这两种意思统统都有。大概在小乘经,俗谛讲得多,真谛讲得少;大乘经里面,真谛讲得多,俗谛讲得少。愈是往后面,佛完全讲真实语。所以,这个一时是真实语,真谛,以佛境界而说的,我们决定不能怀疑。
  『佛』是这一次讲经说法的主讲人,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当年讲经的处所,经典上也都有记载。给我们证明这个法会的殊胜,有时间、有地点,还有听众。『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个法会非常庄严,有这么多的听众。诸位要晓得,通常我们读经,在经典里面所看到的,佛法会的听众,多半是说「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这一会比平常听众增加了十倍,一万两千人,再加上后面给我们说的,有比丘尼,有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总共合起来两万人,这样殊胜庄严的法会,证明这个法会不可思议。我们在法华会上,看到《法华经》一开端也是万二千人,这个暗中的意思,这是古德说的,经里面含的密义,本经跟《法华》一样、跟《法华》等齐,说明它是不可思议的一乘圆教。我们从这些地方,要认识这一部经典,这些理论方法它的价值,不是普通的经典,无比的殊胜。
  下面经文这是叹德,赞叹与会大众,不是普通人。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这是讲听众当中,不是普通人。这一句专门赞叹与会大比丘这一万两千人。这一万两千人是大圣,不是小圣。大圣跟小圣的说法,小圣是指小乘阿罗汉,四果罗汉是小乘的圣人;大乘的圣人,那个地位就高了,我们一般常说,三贤、十圣。什么时候才能称圣?菩萨的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贤位;初地以上才叫圣人。十圣就是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这称为圣人。圣人当中加个大圣,那又不是普通的圣人。大圣是指谁?法云地的菩萨与等觉菩萨,这两个位子可以称大圣。
  由此可知,与会的这一万二千人,不是普通人,至少都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倒驾慈航来拥护释迦牟尼佛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唱戏,释迦牟尼佛唱主角,我们来替你唱配角。配角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些资格比主角还要老,甚至于主角的老师,替他跑龙套、替他唱配角,这是我们在舞台上常常看到的。这个世间是个大舞台,释迦牟尼佛来唱这一场主角,所以许许多多的古佛、等觉菩萨再来,协助释迦牟尼佛,把这一场戏表演好、唱好。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是诸佛的本愿。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7-14
我们前面在经题里头,给诸位提到,现在佛与这些大圣,看到娑婆世界有一类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世尊无比的高兴。这一些大圣来唱配角的,也是无比的欢喜、高兴,接引根熟的众生,一生当中平等成佛,所以这些人不是普通人。你看此地,没有把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这些人列在此地。为什么?那些人是凡夫,不是大圣。这一些大比丘万二千人,这些人是大圣,那么世尊这一会,自然就无比殊胜庄严了。
  照例,经文开端必须列几位代表的人物,古德称他们作「上首」,列几个名字。本经从汉朝一直到宋朝,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列名多寡不同。有的本子,列名列有三十多个人;也有的本子少了,有十几、二十个人。这一些人,为什么要把他的名字列在此地,给诸位说这是表法的。世尊讲经说法,哪一会他们统统都参加了,为什么在这一会,结集这一部经列这些人,结集另外一部经,又列另外一批人?要懂得它意义之所在。他们这些人,从名号、他们的德行,足能够代表这部经的意义。看了这些人,就知道这部经的内容,知道这一次法会重心之所在,它这个列名就有意义了。所以名不是随便列的。
  就像我们现在一般社会开会一样,看看参加会议的是哪些人?你就晓得,这个会议是什么性质?他们谈哪些问题?佛法这个法会,上首的列名也是这个意思。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部经典,他在上首里面,省略了很多人,只是把最重要的列出来,这几个人也足以将全经的义趣,统统都能够表达出来。这是会集人手法高明之处,让我们后学,省了许许多多的时间、精神,我们得到《无量寿经》的精华。十二种译本,这么多年来有七种失传。现在《大藏经》里面,还有五种原译本,夏老这个会集,可以说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读这一本,等于五种本子统统都读到,文字、义理完完整整,丝毫没有欠缺。当年夏老在世的时候,慧明法师赞叹,慈舟法师赞叹,梅光羲老居士更是没话说,序文里面、跋文里面,我们都看到,会集得太好了,会集得太圆满了,比过去三种会校本殊胜太多了。这是简单给诸位介绍。
  现在我们看它几位代表的德号。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这是大阿罗汉,只给我们列了五个人,真是简单、明了。第一位『憍陈如尊者』,我们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上首代表很少看到有他,而是『舍利弗、目犍连』常见、常听,我们很熟悉,憍陈如倒很陌生,很少听到他的名字。实在说,哪一会也没少掉他,为什么不提他?他在佛的弟子当中,代表什么意思?代表第一个证果,第一个开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度这五个人,五比丘,这是第一次讲经说法,听众只有五个人。你们现在来学讲经,听众有五个人就很满足了,我跟释迦牟尼佛没两样,释迦牟尼佛初次讲经五个听众,我现在初学讲经还不只五个,比释迦牟尼佛殊胜多了。所以度五比丘,这五比丘里面,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果的是憍陈如。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7-14
憍陈如有许多故事,我在此地也不讲。我们在此地要相信,他代表什么?代表这个经,是第一开悟的经;这一个法门,是第一证果的法门,它代表这个意思。与本经后面「非是小乘」,在我们这个经,在哪一面?好像是在九十四面,诸位翻开九十四面,对,九十四面,流通分的第一段,劝信流通。你看科判第二段,丁二第一弟子。我们把经文念一念,「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前后相呼应。憍陈如是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果,用他摆在第一,就是说明这一部经,是令一切众生第一平等成佛的法门。你要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哪一个经第一?这不是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经。千经万论,我们今天能选上第一经,这要没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你怎么会碰到?我们今天遇到的是,一切经中的第一经,憍陈如代表第一。
  他摆在第一,下面全都是第一了,从这个以下,一直到这一部经的圆满,字字句句都第一,没有第二的。我们在一般经里面看到,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连代表神通,憍陈如摆在前面,那舍利弗的表法意思就提升了。「舍利弗」在此地代表智慧第一,「目犍连」在此地代表神通第一。神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力。通是通达的意思,没有一样不通达,毫无障碍。神是神奇,超越我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想象。他有这样殊胜的能力,能力第一。
  一切经当中,都有这两位尊者,那就是说,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智慧德能,从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能里面流露出来的。在此地,我们要把它加上第一,智慧是第一,神通能力是第一,绝不是其它经能够相比。为什么?任何经典,不能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唯独这一部经、这一个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诸位要记住,我们在这里建立信心,学这一段经文,就是建立我们无比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心是佛;相信自己,是心作佛,决定成佛。我们在这段经文,要紧的是学这个。
  下面也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决定不动摇。『迦叶尊者』代表禅宗,禅宗的初祖。『阿难尊者』代表教下。宗门跟教下合起来,就是整个的佛法,一样都不漏。禅宗以外,统统叫做教下,这两位代表,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宗门、教下,最后统统会归净土,你说净土多么殊胜。
  宗门是不是真的归净土?真的归了。最明显的例子,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师,建丛林、立清规,提倡共修。百丈大师清规所订的「禅门日诵」,它是禅宗的课诵本,晚课都念阿弥陀佛,晚课读诵《弥陀经》,岂不是会归净土吗?并没有轻视净土。显示出千经万论殊途同归,归到哪里?归到无量寿、归到这部经、归到西方极乐世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选择净宗法门,专修专弘,决定不会再被其它法门,动摇了我们的意愿,这个意思在此地。
  再看法会里面,还有菩萨众。菩萨众里面,给我们列了三位菩萨,第一位是普贤菩萨。